當前,我國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,表現為軀體化、強迫癥狀、憂郁、焦慮和敵對五個方面。教育方式、人際關系、性意識、學業壓力、性信息刺激和社會支持等是影響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。下面,安徽樂大教育網老師來為大家詳細解答一下。

中學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現的原因
1、學習方面:
調查顯示,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包括:20%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;63%的學生缺乏克服困難的精神,沒有恒心和毅力;6%的學生因受到家長、學生和教師的責備、嘲笑、歧視而導致心理緊張;9%的學生基礎較差;2%的學生受智力因素影響。(注:本材料來源于本學校對學生的問卷調查)由此可見,學生學習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學習品質方面,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和學習習慣至關重要。較大的心理壓力會使學生整日處于高度緊張狀態,導致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渙散、神經衰弱,并出現一些異常的學習行為和習慣,從而引發厭學情緒。經調查,有21%的學生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的厭學情緒。
2、人際交往方面:
學生不良的人際關系會導致一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個性心理,如自卑、自傲、過于內向、心胸狹窄、仇視等,有些學生還會產生消極悲觀的情緒,甚至個別學生會有輕生的念頭。學生的不良人際關系主要包括:
(1)與教師的關系問題:調查表明,有50%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良好或很好,43%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一般,有7%的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不好或不太好。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不佳的原因包括學生自身因素,以及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與溝通、對學生不理解、不信任、不夠耐心、處理問題不公正、諷刺挖苦學生等不尊重學生的做法和態度,這些都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傷害,使師生關系緊張,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對抗心理。
(2)同學間的關系問題:調查顯示,68%的學生之間的關系較好,27%的學生與同學的關系一般,有6%的學生與同學的關系不好或不太好。經調查和討論發現,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,甚至緊張,有些學生會感到孤獨,想要恢復與同學的關系,卻不知如何去做。
(3)與父母的關系問題:調查表明,67%至82%的學生與父母的關系較好,有6%至8%的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不好或不太好。與父母關系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:第一,父母教育方法不當,簡單粗暴,父母與子女之間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,導致孩子孤僻、專橫,與父母產生敵對情緒。第二,父母關系不和,對中學生的心理傷害很大,他們會有被拋棄感和憤怒感,可能變得抑郁、敵視、富有破壞性,認為是父母給自己帶來并制造了痛苦,從而憎恨父母和家庭。第三,學生自身在青春期存在不良的心理情緒。
3、青春期心理問題:
1、情緒方面:青春期是從童年到成年的“過渡期”,情緒不穩定,情感既豐富又脆弱。遇到一些刺激就表現為愛哭、愛笑,喜怒無常;易急躁、易沖動,2、自我失控;過度焦慮緊張、自私、狹隘;意志薄弱,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差,遇到困難容易灰心喪氣。調查表明,30%的學生存在情緒方面的問題。
3、行為方面:一方面,世界觀尚未成熟,缺乏獨立思考和行為能力;另一方面,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意識,主要表現為好逞強、好與人爭斗、做事魯莽、不顧后果,逆反心理強烈,對父母或老師有較強的抵觸情緒。
4、個性方面:主要表現為任性、自尊心和好奇心特別強,過高估計自己,以自我為中心,看問題片面,總把錯誤歸咎于別人,愛嫉妒他人。
5、異性交往方面:
中學階段是人生觀確立的重要時期,學會與異性交往,在交往中認識異性,是中學生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中學生逐漸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環節。
初中生處于青春萌動期,對異性感興趣、有愛慕心理,對兩性關系意識朦朧,喜歡通過看言情片或讀言情小說感受愛情。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,但在與異性相處時又感到害羞不自在,不能正確處理與異性的交往,對與異性交往存在誤解。有36%的學生對自身生理和心理的成長、發育感到恐慌或害怕,這表明他們還不夠成熟。基于上述原因,中學生在人格上可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,不容易與異性相處,甚至可能產生心理、生理上的扭曲。
安徽樂大教育網擁有專業的服務團隊,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方式,致力于為學員提供便捷的貼身服務,讓學習無處不在!